栏目分类

Verge中文网

你的位置:HMQ中文网 > Verge中文网 > 探寻数字货币的边界|央行|货币政策

探寻数字货币的边界|央行|货币政策

发布日期:2025-01-13 13:07    点击次数:62
主讲嘉宾|张 明‍‍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2009-2012)、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2012-2020)。曾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2002-2003)、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2005-2007)、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7-2020)、四川省绵阳市市委常委与副市长(2021.11-2022.11,挂职)。曾在哈佛大学...

主讲嘉宾|张 明‍‍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2009-2012)、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2012-2020)。曾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2002-2003)、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2005-2007)、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7-2020)、四川省绵阳市市委常委与副市长(2021.11-2022.11,挂职)。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2011-2012)与香港金融管理局(2008)做访问研究。比特币、天秤币、数字人民币,这三种数字货币分别代表目前全球数字货币的三种发展方向。比特币是全球加密货币的代表,是基于一套密码学算法而生成的货币,通常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天秤币是全球稳定币的代表,这类数字货币的价值和现有的一种或者一篮子国际货币挂钩,它的币值相比于加密货币而言更加稳定。稳定币通常由非官方机构来发行,所以具有部分去中心化的特点。数字人民币是央行数字货币的代表,顾名思义,也就是由各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特点是和央行发行的纸币1:1挂钩,具有完全中心化的特点。加密币是完全去中心的,稳定币是部分去中心的,而央行数字货币则是完全中心化的,这也代表了未来数字货币发展的三种路径。货币的性质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数字货币,我们有必要对货币的性质进行一些思考。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用来做交易的一般等价物。新古典经济学也把货币视为一种中性的商品,基于这种观点,货币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交易媒介,而货币数量的多少不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近年来还有一种越来越受到认可的观点,即货币不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或债务。从这个角度看,货币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对债权债务关系的记录,货币其实是一种记账单位,也因为货币的背后是债务和信用,往往也和一个国家的征税能力、国家的信用有着密切联系。基于这种观点,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只要你发的是主权货币,货币发多少都没有关系,货币和财政是可以一一挂钩的,主权国家具有无限的偿债能力,所以不用追求所谓的财政平衡。这个观点当然面临众多争议。数字货币的发展历程数字货币从何而来?最早的数字货币概念产生于1982年,当时出现了一个叫“电子现金”的新兴事物。它依旧是以传统货币理论为基础,定位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体系。电子现金系统运行了十多年后宣告终结。真正的数字货币问世于2008年。中本聪写的一篇文章标志着比特币就此横空出世。至于中本聪究竟是一个虚拟身份还是确有其人,到目前为止也不得而知。比特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簿等一套崭新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货币,它的诞生标志着全球进入了数字货币时代。比特币的发展也带动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后续以太坊的出现也标志着智能合约时代的到来。比特币面世后,最初寂寂无闻,但后来突然受到追捧,价格突飞猛进,但波动极大,因此也产生了另一种货币,这种货币本身具有法定货币作为资产支持,币值相对于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更为稳定,前者被称为稳定币,其中一个典型就是Facebook公司(现在的Meta公司)提出的天秤币。2019年6月,Facebook发布了白皮书1.0版本,推出了天秤币——Libra。重点强调它在互联网场景中的支付功能,而且Libra和一篮子法定货币挂钩,里面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然而,Libra的推出并未受到监管当局的青睐,存在许多质疑的声音。一年后,Facebook推出了新版的白皮书2.0,对Libra的设定进行了订正,并将其更名为Diem,但市场阻力并未减少,又过了两年,项目终止,相关资产也由Facebook出售给了一家银行。虽然天秤币最终没有完全落地,但稳定币的超主权特点引起了各国监管者的警惕,因为Facebook是一家美国私人跨国公司,由一家私人公司提出了的超主权货币概念,一定会让传统的货币发行者感到警惕。因此Libra产生的鲶鱼效应之一,是推动主要国家央行加快研发本国的数字货币。瑞典央行推出的电子克朗是全球的首个央行数字货币,该货币于2020年问世。和其他央行相比,中国也是较早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之一。2016年,人民银行就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进行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系统的研究,在2019年11月完成相关研发工作,2020年4月开始内测,然后开始进行试点,目前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名称为e-CNY。2022年5月,美联储发布了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白皮书,标志着美国央行也正式启动了数字货币项目。比特币比特币的设计理念和特点比特币的设计理念如下:第一,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可以摆脱第三方中介,是一种点对点的电子支付系统,也就是个人对个人就可以完成货币的转移支付。比特币是如何产生的?基于一套加密算法。比特币的产生过程有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叫“挖矿”。在全网的比特币系统中收集交易数据并建立新的区块链,如果新的区块链得到了全网公认,那么就会产生新的比特币。根据最初的设计,比特币的总量是恒定的,最多为2100万枚,迄今为止已经产生了一半以上的比特币。未来新比特币的生成速度会越来越慢。全球的人都在尝试挖比特币,所以生成新比特币所消耗的电量也越来越多,如果想抢在别人之前挖到比特币,需要计算能力超强的计算机,因此比特币虽然是数字货币,但它并非是绿色环保的,产生单位比特币所需要的电能越来越多。比特币采用了密码学的算法、区块链的技术、分布式的账簿,得到全网公认的比特币一定不会是假的。也就是说,比特币解决了货币的真伪问题。此外,比特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完全去中心化,它是根据一套密码学算法所产生的,这套算法不归任何官方所有,其设计的目的就是摆脱对任何中心化机构和政府的依赖。对一部分比特币投资者而言,他们认为比特币的投资价值很大程度上和去中心化高度相关。比特币的第二个特点是高度匿名化,没有人知道大家各自持有多少比特币,只有密钥能证明你对比特币的所有权,且并不需要实名认证。比特币的交易过程也可以追溯,也就几乎断绝了比特币造假的可能性。比特币交易也具备不可逆性,为了避免收款方的利益被侵害,比特币的交易是不允许被撤销的。最后,由于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所以没有国界,比特币本身也无需兑换,天然就具备了全球货币的特性,可以降低跨境操作的成本。去中心化、便于全球交易、高度匿名等特点,让比特币很容易成为一些地下操作的交易媒介,用以规避监管。比特币的问题比特币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比特币并非一种真正的货币。货币往往具备三种特点,第一是计价单位,第二是交易媒介,第三是储备手段。比特币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波动太大。用于做计价单位的货币本身就需要具备价值稳定性,否则就不是一个恒定的计价尺度。所以,全球没有什么商品是用比特币计价的,因为比特币本身价格波动很大,这就意味着如果用比特币计价,那商品价格的波动也会很大,因此比特币价值尺度的功能非常弱。因为价格波动很大,也几乎没有人用比特币来作为交易媒介,很少有人用比特币去购买真正的商品,除非是一些类似军火、毒品等地下交易。几乎没人用比特币作为合法交易的媒介。同样是因为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过大,投资者不太会期待利用比特币来进行价值储备,反而是期待通过比特币价格波动从中获利。所以比特币很难履行传统货币的三大职能,因此与其说比特币是一种货币,不如说比特币是一种设计精美的金融资产,同时大概率是一种风险资产。如果我们说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债务或信用,比特币也同样不符合。因为比特币最核心的理念是去中心化,比特币的背后并没有国家的信用和征税能力的背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依旧不是一种货币。比特币的数量是有上限的,而我们知道世界的经济是不断增长的。如果货币的数量是恒定的且经济是不断增长的,那用这种货币来作为交易媒介就会产生通货紧缩。就好比当年我们使用金本位制,由于黄金的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增量,金本位天生就具备通货紧缩的特质。与之类似,如果把比特币作为唯一的货币,也很难实现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加以改进,比如周期性地上调单枚比特币兑换真实商品的价格,或者可以打造一套新的货币,并将新货币汇率锚定比特币。上述两种操作都相当于变相扩大了比特币的真实数量。但是无论哪种操作都很难避免比较大的制度套利的空间。从设计本身来说,比特币还存在两种安全隐患。第一,如果你的密钥被黑客盗取,你就再也没有任何方式能证明这是你的比特币了,所以个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第二,比特币账户本身是匿名的,比特币本身的交易不可追溯,因此很容易被一些地下组织用作非法交易,例如地下暗网有很多交易是用比特币进行的。对一些保留资本账户管制的国家,通过比特币来进行资本外逃是比较容易的,监管体系很难发现相关交易。考虑到上述一系列问题,比特币在未来依旧很难成为真正的货币,与此同时,因为它的设计特点和稀缺性,比特币未来依旧会有较高的价格波动性。因此,与其说比特币是一种货币,不如说比特币是一种奇异的金融资产。不过,比特币本身依赖的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户、智能合约,这一套底层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场景是非常广阔的。比如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交易双方的匹配,解决信任问题,也可以用于投融资交易、支付清算等功能。在更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智能合约也可以应用于物流、制造、医疗、能源、旅游、酒店等行业。此外,区块链还可以和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这些数字技术结合,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天秤币天秤币的设计理念和特点天秤币是由美国的Facebook公司(现为Meta公司)提出的一种稳定币。这种稳定币与现有的一篮子货币或单个货币挂钩。天秤币1.0的设计理念很简单,它旨在创造一套无国界的货币,是由Facebook这样一个跨国公司发起的倡议,服务于全球众多用户的金融基础设施。天秤币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平台,是一个低波动性的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平台。天秤币的主要设计理念是被动发行。换句话说,要发行一枚天秤币,必须拥有一篮子真实货币作为支撑,而天秤币的价格就锚定于这一篮子货币。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货币篮子里可能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天秤币的发行者必须先持有这些货币才能发行一枚天秤币。如果想要发行更多的天秤币,必须增加对应的真实货币储备。这种方式类似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香港的发钞银行必须先持有美元,才能按照固定汇率发行港币。天秤币的管理结构是去中心化的,有一个管理协会和理事会。理事会由一系列跨国公司或机构组成,对所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天秤币1.0版本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依托Facebook的跨国网络,试图突破国家限制的形式。而经过修改后的2.0版本被称为Diem。主要变化在于,除了锚定一篮子货币外,还增加了锚定单一货币的稳定币。例如,可以一对一锚定美元或欧元。要发行基于美元的Diem或基于欧元的Diem,需要1:1的美元或欧元储备,但其基本理念没有变化。同时针对美国监管当局的疑虑,2.0版本进一步提高了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在反洗钱、打击恐怖主义、遵守制裁措施和防止非法活动等方面,建立了更加稳健的合规框架和监管标准。同时,为了避免系统崩溃,也在系统设计中加入了索赔和保护措施,并维持充足的资本缓冲机制。天秤币的波折然而,尽管做了许多修改,2.0版本依然归于失败。原因有二:首先,它是一种全新的货币,没有试点和实施效果的保障,一个全新的货币从无到有当然不可能尽善尽美;同时,监管者对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诸多疑虑,包括:天秤币的模式能否有效运转?会不会被私人公司主导?与法定货币相比是否更稳定?一篮子货币的选择和兑换比例如何确定?基于一篮子货币发行的稳定币流通程度如何?这些不确定性导致了天秤币的失败。但这些只是表层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天秤币遭到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一系列政府的强烈反对。其本身具备的颠覆性和潜在的利益冲突,使得它快速夭折。天秤币作为由私人部门和跨国公司主导发行的数字货币,是否可以被视为公共产品存在争议。许多人担心,私人部门发行公共产品会带来哪些利益冲突和潜在问题是高度不确定的。此外,天秤币钉住一篮子主权货币,具有超主权数字货币的特点。若天秤币在全球Facebook用户中广泛使用,美国、欧洲等央行也会担心自己主权货币的地位受到侵蚀,央行征收铸币税、货币发行等能力会受到侵犯。因此,超主权数字货币与现有主权货币的冲突也是导致天秤币夭折的重要原因。除了大国以外,全球其他国家央行也同样对其存在担忧,例如,Facebook与美国政府联手,基于天秤币和美元1:1挂钩,可能显著强化美元的地位,在数字时代重塑美元霸权,这也是其他国家央行之所以保持警惕的原因之一。总结来说,天秤币的失败源于三层冲突:第一,私人部门发行的货币与作为公共产品的货币之间的冲突;第二,超主权数字货币与主权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冲突;第三,Facebook的货币叠加美元与其他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冲突。这三重冲突叠加,使得天秤币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疑虑,最终导致其失败。天秤币的意义天秤币本身虽然没有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稳定币从此一蹶不振。尽管天秤币最终失败了,但它对全球数字货币进行路径探索的意义非常重大,并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进程。正如前文所说,天秤币发挥了“鲶鱼效应”。如果没有天秤币,许多国家开发央行数字货币的热情可能不会如此之高,开发得也不会如此迅速。在天秤币出现后,各国央行纷纷加快了推进本国数字货币的步伐。尽管天秤币本身尚未获得认可,但其倡导的稳定币概念却发展迅速。目前,全球不同类型的稳定币发展都非常快,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之后,稳定币的种类不断增加,市值不断扩大,交易也日益活跃。目前全球的稳定币可以根据其挂钩的资产类型进行区分:第一种是与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例如USDT和TUSD,这些稳定币与美元挂钩;第二种是与大宗商品价格挂钩的稳定币,例如与黄金挂钩的稳定币,还有一些挂钩一系列贵金属的稳定币;第三种是与其他加密货币挂钩的稳定币,比如DNI,它表面上与美元挂钩,但背后实际是以太坊区块链背书。这些稳定币通过1:1挂钩加密货币,可以拓展加密货币的数量,从而部分缓解我们所担忧的通货紧缩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天秤币还有另一层意义,即它可能促进未来全球范围内超主权数字货币的出现。回想一下,天秤币的概念与现有的一种超主权货币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的特别提款权(SDR)。SDR是一种由IMF开发的货币,用于IMF与其成员国之间以及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债权债务清算。SDR的价格也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其中人民币目前已是第三大权重货币。因此,天秤币的概念提出后,许多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开始思考IMF能否发行基于数字货币形式的SDR,即e-SDR。由于IMF是一个公认的国际组织,其发行的SDR已经使用多年,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如果规划得当,e-SDR的发展前景可能非常广阔。综上所述,虽然天秤币本身未能成功,但它开启了稳定币的发展前景,其应用场景非常多样化。央行数字货币接下来,我们讨论最后一种货币,央行数字货币。我们以数字人民币为例进行分析。数字人民币(e-CNY)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具有国家信用背书和法定偿还能力。与之前讨论的加密货币和稳定币不同,数字人民币是一种完全中心化的货币。从数字货币创新的角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创新性是这三种数字货币中最低的。加密货币的创新性为100%,因为它们是全新的事物;稳定币锚定现有货币,创新性大约为50%;而数字人民币更多的是货币的数字化,其创新性相对较低。数字人民币的创新性虽然较低,但也正因如此,其可能产生的潜在冲击也较小,因此可能是最容易推进的。最早的数字人民币叫DC/EP,即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顾名思义,它是数字货币的电子支付系统。数字人民币有什么特点呢?第一,目前只能替代现金,也就是只能替代M0,并且不支付利息。这意味着它只能用于零售场景,如企业对个人或个人对个人的交易。由于不支付利息,数字人民币不会涉及贷款和存款的创造,也不会引发所谓的数字货币乘数。因此,对现有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冲击较小。第二,实现双离线支付。许多网友可能已经使用过数字人民币,它可以通过一个手机应用程序存放在数字钱包中。即使没有银行账户,也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此外即使没有网络,也能完成支付。这意味着离线状态下,数字人民币的交易依然可以进行。第三,双层运营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央行通过商业银行将数字人民币兑换给公众,商业银行需向央行交纳100%的准备金,并按1:1的比例进行兑换。这种设计可以避免大家都转向使用数字货币,减少使用传统银行账户的风险,避免银行挤兑和金融脱媒问题,也不会改变商业银行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因此,数字人民币很多的设计都是为了避免对现有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第四,安全和匿名性。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保证了其安全性。对于正常零散交易,数字人民币重视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实行小额匿名。但如果交易量过大,监管当局可能会进行追踪,以防止投机、挤兑或非法交易。所以数字人民币在匿名性方面不如稳定币和加密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其只能替代现金(M0),使用场景非常有限。它只能用于线上线下的零售场景,但在企业对企业或企业对金融机构等复杂交易场景中,数字人民币无法应用。也即目前的数字人民币仅是一种零售型数字货币,尚未拓展至批发型数字货币。若能扩展至替代M1(现金加企业活期存款)甚至M2(现金加所有银行存款),数字人民币就可以从零售型变为批发型,更广泛地应用于国际场景。为什么央行在这方面较为审慎?如果数字人民币可以替代M1和M2,那将涉及存款付息和贷款创造的问题,可能导致更多人持有数字人民币而减少传统银行存款规模,进而引发存款替代和银行挤兑问题。因此,如果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功能,就必须容忍其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冲击和潜在风险。而为了降低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冲击,数字人民币只能简单替代现金,交易场景非常受限,这是其最大的局限性。数字人民币是全新事物,软硬件技术和人才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支撑,安全体系的底层制度安排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不过,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面临相似的问题,所以我不认为这是数字人民币的重大不足。数字人民币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一是将零售型数字货币升级为批发型数字货币。这样可以丰富其应用场景,尤其在国际使用方面。目前数字人民币具有定向投放和点对点功能,特别适合对特定人群进行精准投放或回收资源。中国的无线互联网已经相当发达,政府可以通过无线互联网精准定位特定人群,从而启动政策性场景,例如中小企业贷款、针对特定群体的转移支付、精准扶贫、特定社会缴费,甚至用于结构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这些场景中,数字人民币的设计理念使其可以发挥良好作用。第二是跨境使用。尽管目前数字人民币主要是零售型,但已经开始一些简单的跨境使用。例如,东南亚一些商户已开始使用微信和支付宝,他们也可以尝试接受数字人民币。此外,近期香港也在全面提升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场景。第三是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俄乌冲突后,美国联合盟国对俄罗斯进行了金融制裁,包括冻结外汇资产和将大多数俄罗斯金融机构踢出SWIFT系统。这种“美元武器化”行为使许多国家担心未来可能也会被踢出SWIFT系统,因此开始尝试建立自己主导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推动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CIPS),但仍无法完全绕开SWIFT系统。基于央行数字货币,现在有一种新的试验,被称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这个项目涉及中国央行、新加坡金管局、香港金管局和阿联酋央行之间的合作。各国央行之间架起点对点的桥梁,不再依赖中心化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清算和结算,利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支持快速敲定交易并进行结算。该系统可以显著提升交易效率,并避免对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依赖。如果未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能够进一步扩展,就可能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并逐渐降低对SWIFT的依赖。然而,跨境交易更多涉及批发型交易,因此数字货币桥项目要发挥更大功能,其前提是数字人民币的替代范围需从M0扩展到M1或M2。关于数字货币发展的思考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对三种主流的且不同类型的数字货币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析。它们包括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币、以天秤币为代表的稳定币以及以数字人民币为代表的央行数字货币。接下来,我想提出几点进一步的思考。第一,数字货币的设计需要在很多核心问题上不断进行权衡。这种权衡(Trade-off)是经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收益和成本、机会和风险。我们无法同时获得所有好处。比如,数字货币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各有优缺点。保持币值稳定与保持去中心化之间也存在矛盾。如何平衡匿名性与潜在风险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货币的特点是匿名性,就容易被用于非法交易,规避监管。因此,不同类型的数字货币涉及到不同层次的重要问题的权衡,这本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第二,数字货币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能否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快速达成共识。创新力极强、颠覆性极强的数字货币项目通常很难达成共识,因此也难以推动。而那些仅仅是边界改进、颠覆性不强的创新,往往更容易得到推动。前一个例子是天秤币(Libra),它几乎得罪了所有的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方,包括美国监管机构,因为大家都将这种由私人公司倡导的新型超主权货币视为潜在风险。而数字人民币由于仅替代现金,不改变传统商业银行与金融体系,因此更容易被有关各方接受。第三,数字货币的发展需要兼顾创新性和现实性。数字货币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它还涉及国家主权信用和征税能力等核心制度。因此,在设计数字货币时,要考虑许多因素。过于超前和脱离传统货币本质的创新,可能不适应现实需求,也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对现有货币体系的改善作用也相当有限。第四,数字货币值得欢迎和尝试,但也要防范相关风险。数字货币的风险我认为数字货币可能产生或面临三种风险:⑴与设计操作相关的风险。例如,加密货币的密钥可能被黑客盗取,数字货币可能用于非法交易,如军火、毒品、暗网交易等。⑵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一些文献已经关注到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开始溢出到传统金融市场,例如影响股市和债市的波动率。此外,数字货币可能被用来规避资本管制,降低传统金融监管的效率。⑶政治、社会与伦理风险。数字货币的发展可能加剧不同国家、阶层和群体之间的财富差距。例如,在部分中美洲和非洲国家,数字货币已部分替代本国货币。这种货币替代可能侵蚀这些国家的货币主权,并引发新的风险甚至危机。对谈徐远:几个月前你让我写推荐语时,我看到书名是《数字货币的边界》,我特别喜欢这个名字。能不能说一下这个名字是怎么想出来的?它想表达什么意义?张明: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事实上,这个名字和我之前讲的内容相关。我们的新书讲了三种数字货币,有些是传统货币的数字化延展,有些的创新性更强。天秤币由美国的互联网巨头Facebook推出,具有全球应用场景。为了得到认可,它与一揽子货币或美元挂钩,创新性比央行数字货币强。但真正的颠覆性创新还是加密货币。比特币最初出现时,我们很早就关注并写了文章,但没想到它能涨到一枚七八万美元。投资者对比特币的认可非常有趣。比特币如何定价?它基于一套算法,有人认为算法本身有价值,也有人认为其价值与挖矿的电力成本有关,有人认为比特币类似于黄金。我们这本书讲的就是货币的边界,涉及创新和颠覆的程度。短期内,央行数字货币更易推进,但未来可能带来更大冲击的,可能是创新性和颠覆性更强的货币。我一度特别担心的是,如果美国政府认识到天秤币的潜力,利用Facebook的全球用户来推广钉住美元的稳定币,这无疑会显著强化美元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支持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拓展,使用自己的支付系统,包括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这是本书名为《数字货币的边界》的初衷。徐远:刚才听你讲时,我在猜你的思路,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有共通之处。边界这个题目可能是说加密技术和新的货币技术结合,会扩展货币的边界,增强竞争力。比如,天秤币如果得到美国政府和Facebook的合作,其货币边界可能会推得更远。我们也应该有类似思路,让我们的互联网公司与货币合作共赢。我很喜欢你的三分法:加密货币、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能否细化一下,这三类货币各自的边界在哪里?你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张明:这是个好问题,我之前没有详细想过不同类型货币的边界。因此只能尝试着回答。央行数字货币的边界相对清晰,即对不同层次货币的替代:零售型、批发型,替代M0、M1或M2。稳定币的边界在于拓展其参考基准资产的类型,可以钉住货币、大宗商品或金融资产,也可以混合钉住,比如同时钉住美元和黄金。加密货币的边界比较难界定。它需要一套独立的系统和算法,如比特币的设计和算法非常缜密,大家因此认可其价值。因此,加密货币的边界或许在于其系统设计和算法的独立性与缜密性。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徐远:你讲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感觉我的思路和你差不多,央行数字货币的边界其实是取决于它怎么推,比如现在界定是M0,以后也可能到M1甚至M2。其次国内的零售银行数字货币和国际的结合方式,也是决定它的一种边界。这是比较清楚的。我觉得央行推得谨慎,主要是因为新事物带来很多风险,需要慢慢尝试。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看法高度一致。关于稳定币的边界,我同意你的看法,它取决于钉住的货币类型。稳定币的货币性或合法性来自于钉住的货币。目前多数稳定币钉住美元,有些钉住黄金。但如果钉住一篮子货币,阻力会很大。Libra就是一个例子,它试图钉住一篮子货币,自我流通,带有超主权性质,这让很多国家感到不安。最难界定的还是加密货币的边界。随着虚拟世界和元宇宙的发展,这个边界更加模糊。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可能性,尽管一开始看起来不靠谱,但未来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元宇宙需要一种货币时,某种加密货币可能会成为主流。因此,加密货币的边界难以界定,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其发展。张明:我觉得还有一点可以讨论,就是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一两年没有人讨论元宇宙了?自从生成式AI出现并成为焦点后,感觉近期没人讨论元宇宙了。其实,我觉得元宇宙是真正的颠覆性创新。现在大家有点过于关注ChatGPT。我个人觉得,ChatGPT更多是一种工具,它能够提升我们处理现有数据和信息的能力,但其颠覆性可能远远不如元宇宙。因此,我个人认为,元宇宙及其相关技术,如去中心化金融和加密货币,依然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徐远:对,我同意。元宇宙一开始看起来不靠谱,但新的技术进步,如AI和ChatGPT,反而会促进元宇宙的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元宇宙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吸引大量用户。我们难以预判其具体发展,但可能性非常大。张明:每一代人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同。年轻一代更习惯在虚拟空间生活,因此元宇宙的发展可能在未来几代人突飞猛进。徐远:没错,像我们70后,对于00后、10后、20后的网络原住民来说,他们可能会创造出很多我们难以预见的东西。尽管元宇宙一开始有些不靠谱,但最终会出现一些靠谱的应用。回到你的书名,《数字货币的边界》确实在不断扩展,我们需要跟上学习,否则就会被落下。还有一个问题,关于国际货币桥。我之前琢磨过,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分为国内的零售和国际的批发。国内零售的推进比较激进,但也有阻力,因为作为一种支付工具,本来就有很多选择。国际支付方面,反而有一些空间。像一些国家之间,完全是技术上的记账处理进步。你怎么看?张明:对,我也觉得未来的空间很大。以前大家都觉得SWIFT系统很好用,没有太多动力去做其他尝试。但在俄乌冲突后,伊朗和俄罗斯受到金融制裁,很多国家开始考虑建立自己主导的支付体系。例如中国和欧元区也在做类似尝试,但目前依然绕不开SWIFT。数字货币桥是一个全新的系统,点对点交易不需要第三方中介。比如,中国央行、香港金管局、新加坡金管局和阿联酋央行之间的mbridge项目。虽然这些央行之间使用数字货币进行交易,但货币本身并不过桥,仅做记账。这种记账方法非常准确,利用智能合约可以杜绝虚假交易,且比SWIFT更快,只需几分钟就能确认交易。BIS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数字货币桥实验,参与方更多。虽然可能会产生新问题,但这种点对点交易模式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交易结算思路,避免了对第三方核心节点的依赖。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徐远:对,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比如说E-bridge项目,中国、香港、阿联酋、新加坡、泰国等都参与了。虽然技术上比以前的系统先进很多,但落地比较慢,主要是因为各国之间的合作需要更强的政治意愿和领导人的坚决支持。这样的项目成功需要各方在政治上达成共识,我感觉目前这方面的力量还不够强。张明:同意,ebridge已经做了较长时间,但迄今为止还处于试点阶段,交易量不大,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参与国肯定会有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比如,一些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参与这种项目时,会担心美国的态度。另外,小国可能会担心参与项目会受到大国的主导,从而影响本国的货币主权。因此,参与者之间需要建立政治互信和共同利益。这种项目在现有合作框架的组织中推进会更加容易,比如在RCEP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合作。徐远:小国家参与时会面临美国的压力,也会担心货币主权受到影响。我去年参加了几个会议,包括BIS的会议,感觉一些大国强调自己主导作用时,小国会更加担心。我们可以放低姿态,强调共同参与,把事情做起来,这样反而效果更好。新事物长起来后,大国自然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张明:完全同意。数字货币桥是点对点的系统,没有中心,因此不应该宣称成为主导国或中心国。这与系统设计理念背道而驰。每个国家都是平等的参与点,系统是去中心化的。我们应该宣传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它对推广更有好处。徐远:这种宣传策略比强调主导地位要好得多,否则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反而难以推动。再回到国内。我们国内的数字人民币推了很久,但使用量不大,地方上也在努力推进,但确实面临很多阻力。人们已经习惯了现有的支付方式,为什么要换成数字人民币?有没有什么办法推动它的发展,比如扩展到M1?张明:我也调研过一些地方,数字人民币确实在推广方面面临一些困难。例如,大家已经习惯用微信或支付宝,换个钱包或APP,而且要问对方是否接受数字人民币,便利程度没有区别。如果仅仅替代M0,数字人民币很难和微信、支付宝竞争,因为它们有先发优势和网络外部性。要推动数字人民币,需要替代M1和M2。公司与公司、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不会用微信或支付宝。当替代层级更高时,微信和支付宝的竞争反而变小了。它们主要做零售,而数字人民币可以替代更高层次的货币,这能够成为突破口。另外,我们应该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或RCEP国家更广泛地使用微信和支付宝。即使不是数字人民币,这也是一个网络。如果微信、支付宝用于M0,数字人民币用于M1、M2,两者结合,官方信用与私人公司的场景结合,这才是未来值得关注的局面。我始终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和微信、支付宝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均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利。徐远:大公司出海拓展是货币边界扩展的重要力量。美元与Facebook合作,美元变得更强。我们也可以鼓励大公司发一些挂钩人民币的稳定币,这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使用拓展有好处。张明:目前国内的稳定币主要是网络游戏公司的代币,比如QQ币,需要用人民币购买。如果国内想拓展稳定币应用,需要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目前除了游戏领域,还没有看到其他应用,但在海外可以有一些拓展的场景,比如在某些场景下,发行钉住人民币或一篮子货币的稳定币,会有应用空间。徐远:希望有这样的发展。但这需要一些商业机构的推动。如果全靠政府机构,可能效果不佳,因为政府不擅长这个。张明:是的,比如在非洲,已经有一些货币替代现象。虽然有些用比特币,有些用稳定币,但不少国家和中国有密切的贸易投资往来,需要对冲本币兑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因此,这些国家会有动力采纳基于其贸易结构的一篮子货币,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资产。所以可能有中国公司愿意发行这种稳定币,与其让那些国家的货币被其他货币替代,不如我们主动提供可选的替代品。徐远:对,一带一路不仅是商业贸易,还涉及支付和金融服务。我看过一些相关文件,但加密货币的参与度不高。张明:一带一路的贸易投资是硬件部分,而支付清算网络等金融服务是软件部分,后者可能更容易被接受。这两者结合起来,可能会相得益彰。徐远:经济活动如果没有金融伴随,效率会低很多。Q&AQ1:未来工资是否可能数字化?张明:据说现在有些城市的公务员工资已经部分用数字货币来发放了。好像苏州是其中一个试点。这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因为工资主要用于零售场景。但有一个问题:数字人民币只替代M0,不付息。因此,只有一部分工资可以用数字货币来发放,并用于日常支出,但居民不愿意长期持有不付息的数字人民币。因此,数字人民币的替代范围需要扩展到M1或M2。徐远:对,如果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太小,人们收到工资后就转走了,没有留下来。我调研过苏州,发现发放数字人民币后,人们很快就转成其他货币。因此,需要拓展使用场景,增加网络效应,才能普及开来。如果场景有限,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会萎缩。Q2:数字人民币什么时候能放开试点,全国推广?张明:理论上推开使用应该问题不大。因此如果只替代M0的话,推广数字人民币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小。但中国央行可能希望先在有限地区试点,逐步拓展数字人民币功能。例如选择金融体系发达、风险意识强的城市进行试点,这些地方如果产生风险也比较容易控制。所以,可能会先提高替代层级,等评估风险后再全国推广。徐远:对,我同意你说的。最近讨论中,关于央行数字货币隐私保护的问题提得更多。因为交易记录都在一个数据库里,如果需要查看信息,很多隐私都会暴露。因此,隐私保护是一个大问题。庞大数据库的管理和数据访问权限也是复杂的问题。张明:还要防止黑客攻击,避免数据外泄。掌握太多资源和特权本身也是一种风险,有时不掌握数据反而更安全,因为保护不当会带来更大的风险。Q3:能否介绍一下未来黄金在货币中的角色?张明:黄金已经与货币完全脱钩,现在黄金不是货币,而是一种金融资产。网友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黄金价格不断创新高,中国等主权投资者都在低调增持黄金。俄乌冲突后,美国联合盟国冻结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这引发了对美国国债作为全球最安全资产的质疑。拥有大量外储的国家开始多元化,但选择有限。黄金是一个选项,但交易量小,不能一次性买太多。从这个角度看,黄金不太可能成为货币,但中期价格可能会上涨。然而,波动性也会加强,投资黄金要小心。徐远:我重复一下要点。我同意张明的看法。黄金已经不是货币,而是一种资产。大家在寻找安全资产,替代美元,但不容易。黄金价格中期可能上涨,但长远看风险也不能忽视。如果想更全面、充分、系统地掌握宏观经济形势,欢迎关注张明老师的公众号“张明宏观金融研究”最后,这本书是张明老师和团队过去十年对数字货币研究的成果,包含以下章节:第一章,介绍全球数字金融的发展,数字货币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第二到第四章,分别讲述比特币、天秤币和数字人民币。 从技术细节、底层逻辑等方面详细讲解了这些数字货币的算法、技术和交易确认逻辑。第五章,对三大数字货币进行了详尽比较。 今天的讲座内容大致来自于这部分章节。第六章,讨论数字货币的兴起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果大家对数字货币有更深入的兴趣,欢迎阅读《数字货币的边界》。「执笔为剑,陪你穿越财富峡谷」戳关注,右上菜单栏···键,设为星标关注微博,获取更多香帅时评更多感悟,更多陪伴

上一篇:X证券市值管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